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
    张奎, 王秀伟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98-109.   DOI: 10.13366/j.dik.2024.04.098
    摘要934)      PDF(pc) (442KB)(6423)    收藏
    [目的/意义]生成式AI作为新兴媒介形态,对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塑媒介结构和社会情境的双重作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智能媒介传播、中国特色数字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意义。[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媒介学、符号学等理论,从媒介呈现、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三个维度探讨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结论/发现]生成式AI在媒介物质、媒介互动、媒介符号、媒介时间、媒介空间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着复杂影响,存在着文化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不足,文化价值冲突与创造性降低,文化偏见与不平等,侵权与商业化过度等方面风险,这亟待监管机构、服务提供者、文化文物单位、使用者等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创新/价值]从生成式AI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并提出风险因素及多方协同治理的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今天你上“小红书”了吗?在线社区用户信息分享的主题提取与动机分析
    刘洋, 段宇杰, 张鑫, 董亦非, 胡秀英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110-120,145.   DOI: 10.13366/j.dik.2024.04.110
    摘要975)      PDF(pc) (888KB)(4052)    收藏
     [目的/意义] 旨在定量分析小红书平台上用户分享内容的主题,以促进社交媒体平台的质量改善,推动社交平台健康发展。[研究设计/方法] 基于Censydiam动机分析模型,采用BERTopic主题提取方法,构建在线社区信息分享主题与动机研究框架。以小红书平台为研究对象,收集了3,688,942条用户信息,并对用户在不同主题下的信息分享动机进行了分析。[结论/发现] 小红书用户的信息分享主题主要包括生活经验、购物和食品三个方面。用户主要需求包括对社会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融合沟通以及享乐与释放等方面。因此,平台应更注重与整体社交媒体环境的和谐性,保持一致的社交调性,以体现对用户群体的关怀和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创新/价值] 以小红书在线社区的文本数据为基础,验证了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并为在线社区的分析和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李斯, 张皓珏, 陈一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6-13.   DOI: 10.13366/j.dik.2024.04.006
    摘要959)      PDF(pc) (333KB)(2697)    收藏
    [目的/意义]从多层维度揭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为“十五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宏观数据与案例文本作为数据源,提取建设方式、空间营造、运营模式、管理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形成概念和类型,归纳存在的问题。[结论/发现]我国以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为主体,在总分馆制基础上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建、改造和嵌入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建设方式,空间价值是核心价值,空间的变革带动了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变革。未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与已有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深入衔接,同时形成错位发展;加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价值]采用多源数据从宏观上揭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提出面向“十五五”的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互动数字叙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系统要素和提升对策
    余敏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65-75.   DOI: 10.13366/j.dik.2024.05.065
    摘要451)      PDF(pc) (454KB)(2597)    收藏
    [目的/意义]将互动数字叙事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是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实践,是“数字+文化遗产”的灵活实践,也是国家一系列数字文化战略的贯彻实践。[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互动数字叙事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归纳互动数字叙事的内涵及要素框架,在要素框架指导下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中互动数字叙事的已有实践“数字藏经洞”进行案例分析。[结论/发现]互动数字叙事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层叙事场域、构建多元主体矩阵、探索故事设计新方法、架接超时空桥梁。未来还需着力凝练叙事文本文化精神、积极扩展叙事主体矩阵边界、灵活运用叙事技巧平衡话语、持续引入前沿技术丰富形式。[创新/价值] 系统阐述互动数字叙事内涵要素,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演提供框架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际“高端交流平台”成功路径分析
    曾建勋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87-97,109.   DOI: 10.13366/j.dik.2024.04.087
    摘要451)      PDF(pc) (405KB)(2077)    收藏
    [目的/意义]鉴于我国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相比国际主流平台起步较晚,且对美西方国家的科技资源依赖性强,分析国际“高端交流平台”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对于构建我国“高端交流平台”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在科技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方面的现代化,增强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在技术创新、数据管理、用户服务及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融入我国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中。[结论/发现]国际“高端交流平台”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深度集成、先进的技术应用、高效的数据管理和灵活的市场化运作,基于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策略,包括强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的顶层设计、制定开放科学的中国方案、明晰不同主体平台的定位与分工、构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以及推进产业数据的深度加工。[创新/价值]将国际“高端交流平台”成功案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我国特色化的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策略,为我国科技信息保障的自主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
    孙英姿, 秦顺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14-24.   DOI: 10.13366/j.dik.2024.04.014
    摘要505)      PDF(pc) (440KB)(1910)    收藏
    [目的/意义]从组态视角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把握发展重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提高公众文化获得感。[研究设计/方法]以3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代表性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从文本语料中提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分析多种因素组合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可以归纳为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为人文核心型空间、生态赋能人文空间、文化综合型空间。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及其关联主体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深耕用户型”文化空间,创新“数智共生型”嵌入服务,探索“多元消费型”文化场景。[创新/价值]探索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组态效应和优化机制,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文化记忆:从后现代到后数字时代
    夏翠娟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75-82.   DOI: 10.13366/j.dik.2024.06.075
    摘要396)      PDF(pc) (317KB)(1834)    收藏
    [目的/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逝世之际,回顾与总结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术影响,作为对学术研究者和学术研究本身的致敬。[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该理论的后现代性本质,以追溯其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根源。[结论/发现]提出数字记忆作为数智时代文化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字人文作为数智时代记忆研究的大帐篷,并对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价值]结合元宇宙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后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记忆研究的新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AI换脸技术焦虑的生成机制:基于SEM和fsQCA的实证分析
    谢兴政, 段秋婷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103-114, 127.   DOI: 10.13366/j.dik.2024.05.103
    摘要400)      PDF(pc) (567KB)(1751)    收藏
    [目的/意义]以AI换脸技术所引发的用户焦虑为切入点,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AI换脸技术焦虑生成机制研究模型,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提供思路。[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结合的方法,对500份网络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神经质、个人创新性和负面口碑对AI换脸技术焦虑的影响机制。[结论/发现] SEM结果证实了神经质和负面口碑正向影响AI换脸技术焦虑,但个人创新性则对AI换脸技术焦虑无显著影响,且仅有感知侵入性在两条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fsQCA结果显示,侵入敏感型和侵入脱敏型两类构型会触发AI换脸技术焦虑的生成。[创新/价值]突破既有用户认知及能力不足引发技术焦虑的研究思路,聚焦于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理感知要素,验证了微观因素和中观因素对于AI换脸技术焦虑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政府开放数据隐私风险研究:现状、特征及展望
    袁静, 周欣丽, 臧国全, 张凯亮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67-81.   DOI: 10.13366/j.dik.2024.04.067
    摘要516)      PDF(pc) (453KB)(1610)    收藏
    [目的/意义]系统分析国内外政府开放数据隐私风险研究成果,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借鉴。[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归纳比较、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的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与情境进行分析,剖析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结论/发现]现有研究主题基本涵盖风险管理的全部流程和环节,但对于风险治理实践、风险评估的可靠性、风险计量的精准性、风险治理的有效性等尚缺乏实证研究;研究视角与理论多元,但主要侧重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研究方法多样化。未来研究需细化研究情境,开展分领域、分级、分类精细化治理,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探讨新型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强化治理效果与效能评价研究。[创新/价值]指出政府开放数据隐私风险治理应当从全过程视角,不仅关注隐私风险治理流程,更要开展隐私风险治理效能与效果评价,以提升政府治理实践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技术驱动与体验牵引并重: 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姜婷婷, 陈雪, 孙竹墨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83-93,112.   DOI: 10.13366/j.dik.2024.06.083
    摘要389)      PDF(pc) (433KB)(1555)    收藏
    [目的/意义]旨在夯实数字文化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数字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构思、创建、评估提供实践指导,激发数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活力。[研究设计/方法]首先调查展示了沉浸式媒介和自然式交互这两大类前沿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而后针对技术导向的数字文化体验雷区,提出了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体验设计与度量为双翼的“一擎两翼”模型。[结论/发现]数字文化“一擎两翼”模型引入了备受推崇的“以用户中心”数字体验设计理念,并对过去受到忽视的数字文化用户需求挖掘、偏好识别、反馈分析工作进行了重点阐释。展望未来,多感官呈现、多模态交互、多样化体验度量将成为数字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创新/价值]通过基础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总结凸显了新兴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牵引对于推进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莫道桑榆晚:短视频观看行为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周冬, 李武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36-45, 64.   DOI: 10.13366/j.dik.2024.05.036
    摘要571)      PDF(pc) (411KB)(1247)    收藏
    [目的/意义]探讨老年人使用社会媒体实现自身福祉最优化的基础条件并实证检验短视频观看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结合信息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分析框架,从补偿选择性优化理论视角切入提出研究假设,使用全国代表性样本检验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短视频观看对其抑郁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探讨融合了老年人健康和社交需求目标补偿性选择最优化的短视频观看行为在减少物理和心理层面社会隔绝中产生的积极中介效应。[结论/发现]短视频观看行为与老年人抑郁水平/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但短视频观看行为可以显著影响健康行为和社会联结。两者对降低老年人抑郁程度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并在短视频观看和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起到显著的积极中介作用。如果老人互联网使用时长超过5个小时,短视频观看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健康行为中介路径将失效。[创新/价值]从补偿选择性优化理论视角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新媒体平台使用决策的影响,并检验了减少身心隔离在短视频观看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制度文本分析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协同治理研究
    严炜炜, 宋佳慧, 王妍妍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115-127.   DOI: 10.13366/j.dik.2024.05.115
    摘要344)      PDF(pc) (451KB)(1118)    收藏
    [目的/意义] 平台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内容治理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协同治理的框架与模式,有助于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研究设计/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中的三级编码工作开展研究,对77份来源于政府、行业组织和平台的三层级制度文本进行编码,得到160个初始概念、31个范畴、10个子范畴和3个主范畴;结合内容分析法,揭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结构组成要素并构建协同治理框架,同时进一步围绕主体协同关系探究协同治理模式。[结论/发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包括治理对象、治理主体和治理活动三个组成要素;政府、行业组织、平台和用户四类治理主体按照制度规约、管理工作和处理方式三个方面的治理活动,并主要以“预防性治理-即时性治理-结果性治理”等治理环节开展协同治理工作。[创新/价值]基于三层级制度要求,结合信息生态学视角进行解构剖析,并构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协同治理框架与模式,重点揭示其中主体协同治理工作的运行机理与不足,可丰富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优化策略可为有序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提供指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组态视角下Y世代移动数字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巩洪村, 邓三鸿, 杨杰, 孔嘉, 曹高辉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128-137,149.   DOI: 10.13366/j.dik.2024.05.128
    摘要337)      PDF(pc) (389KB)(1076)    收藏
    [目的/意义]数字过度使用对用户福祉、人际关系、工作生产力等产生了负面社会影响,探索移动数字过度使用前因的复杂作用机制,以期帮助用户迈向适度且有意义的人机交互,缓解数字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数字幸福感框架,从个人、设备及环境三个层面的因素出发,构建Y世代移动数字过度使用的组态模型。收集关于Y世代数字用户的158份问卷数据,通过NCA方法分析数字过度使用的必要条件,并通过fsQCA分析用户数字过度使用的条件组态。[结论/发现]结果发现了数字素养、感知数字幸福感应用有用性、社会数字压力三个必要条件,以及四条数字过度使用的等效路径,其中,性别、特质错失焦虑、实际数字使用时长以及非工作时间的电子通信期望是导致用户移动数字过度使用的核心条件。[创新/价值]将数字过度使用行为定位于非临床视角,在成瘾框架外证实了前因与移动数字过度使用之间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扩展了对数字过度使用产生机理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健康焦虑人群信息行为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
    陈旖旎, 周晓英, 岳丽欣, 池文浩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89-102.   DOI: 10.13366/j.dik.2024.05.089
    摘要449)      PDF(pc) (466KB)(1024)    收藏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健康焦虑人群信息行为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其信息行为特征形成原因与过程,发现健康焦虑人群使用网络健康信息的问题,为网络健康信息管理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 采取深度访谈法收集访谈资料,采用无干扰研究法收集微信群聊记录,并对其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识别健康焦虑人群信息行为的类型、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与解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信息行为形成的过程与原因。[结论/发现] 健康焦虑人群的信息行为是在信息认知偏差、个体需求、个体动机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涉及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评估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分享行为和信息规避行为五种主要类型,并逐渐表现出对健康信息的强迫性需求和联想、对健康信息的极高要求、对健康信息的极度依赖三种主要行为特征。[创新/价值]分析了信息认知偏差对健康焦虑人群信息行为的影响,归纳了健康焦虑人群的信息行为类型与典型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挑战及其回应
    徐拥军, 陈晓婷, 闫静
    图书情报知识    2025, 42 (1): 57-69.   DOI: 10.13366/j.dik.2025.01.057
    摘要191)      PDF(pc) (437KB)(1007)    收藏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带来挑战和变革,亟需探讨其如何推动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传统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内容要点,阐述档案学基础理论对大模型挑战的回应,进一步解释“大模型如何影响档案学基础理论?而档案学基础理论又应当如何回应大模型发起的挑战?”[结论/发现]大模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提出了来源原则概念狭窄,文件生命周期延伸、档案价值转化,档案鉴定理论缺失可信性、销而不毁,档案记忆观的建构主体危机等挑战。为回应这些挑战,档案学基础理论需进行自我调适和创新:新来源观概念与背景的再发现,强调文件生命周期的动态连续性,关注档案鉴定理论的可信度检测与被遗忘权,规范算法权力和掌握记忆话语权。[创新/价值]从理论层面重新审视大模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挑战,以及档案学基础理论应如何进行自我修正以做出恰当回应,切实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档案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人工智能是否达到奇点——来自图情档职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概率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冯昌扬, 陈静怡, 高鹏钰, 曾江峰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42-56,81.   DOI: 10.13366/j.dik.2024.04.042
    摘要443)      PDF(pc) (1083KB)(980)    收藏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形态,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刺激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带来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力的新议题,有必要关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图情档从业者的替代效应和对技能、知识等的新需求。[研究设计/方法]使用O*NET数据库,基于机器学习和网络分析方法预测图情档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识别从事相关岗位的重要专业技能、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探究人类智能从事图情档职业的技能优势。[结论/发现]人工智能冲击下,图书馆文书助理、技术馆员等可程序化的职业面临短期被替代风险,这种大环境要求图情档从业者兼具技术性和人文性质,图情档从业者人类智能的技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社交互动、管理规划和主动学习四个方面。[创新/价值]客观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替代问题,预测与评估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图情档职业的概率,识别图情档从业人员理应发展的核心能力,有助于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性失业问题,保障图情档领域就业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职业替代概率模型的AIGC职业发展探究
    何静, 沈阳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34-41.   DOI: 10.13366/j.dik.2024.04.034
    摘要452)      PDF(pc) (426KB)(915)    收藏
    [目的/意义] AIGC技术的智能化优越性和跨领域适应性将在众多行业升级中得到应用,探究AIGC技术急变下的职业发展变化,可促进劳动者对职业更替形成风险认知,实现高质量就业。[研究设计/方法] 基于“任务分解”“细分任务替代概率估算”和“职业整体替代概率计算”三个层次构建职业替代概率模型,预判现有职业整体替代率。在此基础上展开职业更替原因及特征分析,探索个人成长路径。[结论/发现] AIGC技术急变下的职业更替呈现可替性传统职业、互补型发展职业与高潜力新兴职业三大类别,为寻求职业发展,劳动者应掌握和理解机器逻辑,拓展人机交互底层技能,深耕人机合作个体优势,以最大限度释放人类核心竞争潜能。[创新/价值] 立足工作任务与任务属性,面向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就业的辩证关系构建的职业替代概率模型,充分尊重了职业的工作内容拆解逻辑、人工智能的能力演进方向与劳动替代效应,有助于从微观视角解析AIGC引发的脑力劳动职业更替趋势,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数据隐私治理研究
    盛小平, 唐筠杰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57-66.   DOI: 10.13366/j.dik.2024.04.057
    摘要384)      PDF(pc) (410KB)(834)    收藏
    [目的/意义]科学构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数据隐私治理结构、相关路径与策略,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的正当数据与隐私利益。[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法,围绕数据隐私治理问题,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及治理活动3要素构建数据隐私治理结构,形成治理路径。[结论/发现]开放科学环境下数据隐私治理是以数据隐私为治理对象,以数据所有者、数据控制者、数据处理者、数据中介者、数据监管者、数据利他组织作为治理主体,通过实施数据隐私安全教育、数据隐私风险评估、数据隐私处理、数据隐私监管、数据隐私责任处罚、个人数据权利保障6类治理活动,形成一条整体螺旋向上的循环治理路径。[创新/价值]科学构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数据隐私治理结构与路径,以保护个人隐私权益和推进开放科学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迈向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赋能方案设计
    祝嘉淇, 孟高慧, 刘畅, 张久珍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64-74.   DOI: 10.13366/j.dik.2024.06.064
    摘要311)      PDF(pc) (411KB)(684)    收藏
    [目的/意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尝试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赋能方案,助力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改造和升级。[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29所代表性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实践进行现状梳理、特点总结与问题剖析。[结论/发现]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具有开局良好、依托数智技术、以局部智慧化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缺乏集成性建设方案、建设进度不均衡、软硬件基础受限的问题。依据当前智慧化建设的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智慧化赋能方案,介绍了赋能的对象、过程与环境。[创新/价值]所提出的赋能方案有助于填补集成性建设方案的空缺,以期为未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大规模用户调查的图书馆多元服务需求和满意度研究
    刘畅, 孟高慧, 林博, 肖珑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28-40,53.   DOI: 10.13366/j.dik.2024.06.028
    摘要497)      PDF(pc) (586KB)(653)    收藏
    [目的/意义]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背景下,响应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开展大规模的图书馆多元服务的用户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为国内图书馆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调查依据。[研究设计/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用户特征数据,得到了广泛覆盖不同地区、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常住地的7,314名用户的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和二维象限法来描述用户的图书馆相关行为特征及对图书馆多元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状况,运用回归分析来识别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描述出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所用的图书馆类型、对图书馆服务的熟悉度,以及获取图书馆服务信息的渠道等行为特征,揭示出用户对图书馆各类服务的需求强度和满意度存在显著区别,识别出用户的个人和行为特征会影响其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并与需求特征共同影响其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创新/价值]从用户视角刻画了国内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现状,指明了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潜在方向,提供了图书馆改进服务的可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科技强国科技情报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蒲虹君, 陈云伟, 刘昊, 刘清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113-126.   DOI: 10.13366/j.dik.2024.06.113
    摘要307)      PDF(pc) (488KB)(545)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科技情报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梳理主要科技强国科技情报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为我国科技情报体系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调研美、英、德、日等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建设经验,从政策法规、活动组织、科技信息资源与情报研究方法、智库与研究型图书馆作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归纳共性特点。[结论/发现]美、英、德、日等国家的科技情报体系建设适应科技竞争与国家安全需求,构建了“政产学研社”协调机制,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人才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我国要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强体制机制、信息资源、技术方法、人才队伍等关键要素发展与建设,逐步健全科技情报体系。[创新/价值]揭示了我国科技情报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身份符号还是视听符号: 政府反诈短视频中符号对情感唤醒及价值共创效果的影响
    张敏, 张可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127-140.   DOI: 10.13366/j.dik.2024.06.127
    摘要273)      PDF(pc) (608KB)(545)    收藏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反诈短视频中的身份符号和视听符号对用户情感唤醒与价值共创效果的影响,将情感唤醒体验作为联结符号互动与价值共创的中介因素,以揭示政务短视频价值共创过程机理。[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情境模拟的实验方法收集用户体验数据,采用远程眼动仪收集情感唤醒数据,采用问卷量表收集价值共创效果数据,之后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身份符号和视听符号对用户情感唤醒和价值共创效果造成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情感唤醒的中介效应检验。[结论/发现]政务短视频中的视听符号越丰富,用户情感唤醒和价值共创效果越好;身份符号中,受害者和诈骗罪犯符号带来的情感唤醒和价值共创效果最好,警察符号次之,明星符号最差,当自变量为视听符号-多 ,身份符号-受害者时,情感唤醒对价值共创效果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创新/价值]采用非介入性的眼动实验方法收集情感数据,证明了在多模态信息刺激下,眼动信号用于情感识别的可行性;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身份符号和视听符号两个角度阐释了政务短视频用户在微观心理层面的情感与认知互动机理,为提升政务短视频与用户深入的意义互动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信息科学:历史与认同
    Michael Seadle, 编译:王迪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6-15.   DOI: 10.13366/j.dik.2024.05.006
    摘要505)      PDF(pc) (353KB)(437)    收藏
    本文摘自Michael Seadle教授即将出版的专著《信息科学:历史,哲学,应用》,囊括了Seadle教授在世界顶级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2024年会主旨报告的核心内容。旨在向读者介绍信息科学的起源及其如何随时间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并从创始人的视角出发,介绍了信息学院的诞生。这些内容一方面基于Seadle教授作为信息学院创始人之一的个人经历,另一方面则基于标准的史料资源。本文充分重视历史和国际化视角,覆盖了广博的知识范畴,探索了信息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欧洲与中华文化。事实表明,信息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并且对于几乎所有人类行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AI影响了你的社会科学研究吗?
    李江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1-1.  
    摘要423)      PDF(pc) (74KB)(42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助力新质生产力
    李广建, 潘佳立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14-27.   DOI: 10.13366/j.dik.2024.06.014
    摘要325)      PDF(pc) (475KB)(412)    收藏
    [目的/意义]探讨信息资源管理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角色,以期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从技术与创新、经济与市场、人才与教育、政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同时,讨论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打破传统产业瓶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培育未来产业萌芽中的策略和路径。此外,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论/发现]信息资源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具有显著作用,其与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科交叉与融合、信息资源的资产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要素的共识以及学科规范化建设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创新/价值]系统构建了信息资源管理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基于用户抵制理论的共享住宿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一项混合方法研究
    池毛毛, 王俊晶, 王伟军, 胡善贵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134-145.   DOI: 10.13366/j.dik.2024.04.134
    摘要378)      PDF(pc) (484KB)(403)    收藏
    [目的/意义]共享住宿平台面临黏性不足甚至用户流失的问题,研究共享住宿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对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设计/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和用户抵制理论,运用验证-探索的顺序混合方法,探索共享住宿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论/发现]定量结果验证了不持续成本、不持续收益、感知不持续价值、感知威胁和社会影响对不持续使用意愿的作用机制,且感知不持续价值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定性结果发现用户主要围绕平台方和房东方的负效用权衡感知不持续价值,平台负效用驱动型不持续和房东负效用驱动型不持续是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驱动模式。[创新/价值]基于用户抵制改变视角,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为理解平台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复杂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基于多元服务需求的图书馆用户类型划分研究
    孟高慧, 何家瑜, 刘畅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6): 41-53.   DOI: 10.13366/j.dik.2024.06.041
    摘要306)      PDF(pc) (570KB)(401)    收藏
    [目的/意义]面向跨多类图书馆的多元服务的大规模用户群体展开类型划分及预测研究,从宏观层面为国内图书馆的精准服务建设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用户特征数据,得到了广泛覆盖学术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多类图书馆的用户的7,314份问卷。采用聚类分析以依据多元服务需求特征划分用户类型,运用差异检验对比各类用户的个人、行为和服务满意度特征,并使用回归分析构建个人和行为特征对用户类型的预测模型。[结论/发现]依据多元服务需求将图书馆用户划分为阅读型、设施型、广需型、活动型、休闲型五类,发现不同类型用户的个人、行为和服务满意度特征存在明显区别,并建立了依据用户的外部特征预测其服务需求类型的模型。[创新/价值]有助于弥补跨多类图书馆的多元服务的用户类型划分研究的不足,在实现精准服务、加强主动服务、改进服务体验、细化服务宣传及优化整体布局多个方面助力国内图书馆服务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进展、问题与对策
    任明, 王为久, 周文泓, 刘越男, 姚艾昕, 文利君, 巩一瑾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25-35.   DOI: 10.13366/j.dik.2024.05.025
    摘要489)      PDF(pc) (399KB)(392)    收藏
    [目的/意义]系统地总结当前全国各地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的实践进展及经验做法,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基础。[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基础环境、保障支撑、执行推进三个维度,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进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和综合分析。[结论/发现]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整体上呈三级梯队分布并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各地在产业环境发展、制度保障、技术平台建设、公共数据开放与授权应用、数据流通交易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数据制度体系不完善、场内数据交易规模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从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和加强公共数据供给激活数据流通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创新/价值]对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进行了全景式的调查和研究,提炼共性问题,总结发展经验,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有所作为:将信息研究转化为实践、政策和行动——2023年ASIS&T年会综述
    樊振佳, 杨丽娟, 赵子琪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4): 146-160.   DOI: 10.13366/j.dik.2024.04.146
    摘要426)      PDF(pc) (571KB)(375)    收藏
    [目的/意义]探究第86届ASIS&T年会成果特点,有利于把握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2023年研究进展,展示其最新研究动态。[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视化图谱和文本分析法,对2023年ASIS&T年会收录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并对近10年ASIS&T年会论文内容特征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发现] 2023年ASIS&T年会成果集中在信息技术、信息与社会、信息服务与用户行为、理论与方法论四大主题,ChatGPT、大语言模型、GAI等主题成为年度新兴热点;近10年ASIS&T年会持续关注社会需求、坚守“图书馆”传统阵地、围绕“用户中心”的技术与应用持续发展、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数字人文等新领域和交叉领域,彰显了本学科的跨学科性。[创新/价值]揭示近年来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学科研究与发展提供风向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刘越男, 任明, 周文泓, 王为久, 黄倩倩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16-24,35.   DOI: 10.13366/j.dik.2024.05.016
    摘要458)      PDF(pc) (352KB)(374)    收藏
    [目的/意义]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评价指标,旨在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与策略,推动数据要素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本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评价指标体系予以构建。[结论/发现]形成了以基础环境、保障支撑和执行推进为三大维度的细化至33项四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立足我国实际展开应用与验证,随后就指标体系的优化提出展望。[创新/价值]从政府主导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入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基础理论与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