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百年院庆系列活动 

    面向图情档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系列讲座(第二期)



    研究有如雕塑。
    从顽石到艺术品,我们需要方法,也需要能工巧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我们不满足于揭示是什么,我们也要解释为什么,因此,我们需要因果推断的方法;我们不满足于抽样,我们也要全集,因此,我们需要机器学习的方法;我们不满足于看到节点,我们也要看到关联,因此,我们需要复杂网络的方法……。方法,让科学成为科学,让艺术成为艺术。如果你手上有块顽石,欢迎来到我们的研究方法系列讲座,这里有方法,也有能工巧匠。


    我们不一样。
    一,方法在故事中。讲座以已发表的精彩研究为基础,为每一种方法提供故事场景。二,不止是方法。资深者引领方向,青年人精雕细琢。三,明确的问题导向。无论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还是为了探索内心世界,问题是所有研究的基础,问题是方法的开始。


    方法的夏天,精彩将至。
    2020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迎来百年华诞。从1920年韦棣华女士设立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组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到1953年合并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84年建立图书情报学院,到2000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在一百年的光荣历程中,从筚路蓝缕的探路者演变为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学、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重镇,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学科影响力与日俱增,深为学界所瞩目。本系列讲座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百年院庆活动”之一。衷心祝贺学院百年华诞!






        第一讲   刘晓钟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

        2020/08/03(周一)19:00-21:00

        数据/图挖掘:如何避免身处信息孤岛中?



    [研究方法] 数据/图挖掘(Data/Graph Mining)
    [研究问题与发现] 在线社交媒体(Facebook、Weibo、Twitter等)不仅仅是信息流动的通道,它们还在信息传播与策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信息与用户特征和偏好进行匹配的算法管理可能会导致“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现象。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全球化,但用户仍然困于自己的“个性化气泡”(personalized bubble)中,在那里他们只能接触部分确认的观点和信息,进而导致社会和政治两极化。同时,政治、地理和语言上的差异将用户社群分割为若干在线“信息孤岛”, 例如有的社交媒体用户无法接触到他们文化和语言之外的信息,同时大多数用户也偏好使用母语访问和使用信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复杂但可扩展的平台以及方法,利用大规模的异构数据、众包知识库在不同但类似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动交叉连接相关概念和社区,从而向用户和学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最终突破“过滤气泡”和”信息孤岛”等问题。
    [论文出处]  Liu, X., Xia, T., Yu, Y., Guo, C., & Sun, Y. (2016). Cross Social Media Recommendation. In Tenth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 and Social Media. Cologne, Germany.


    刘晓钟,美国雪城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信息与计算学院副教授,阿里巴巴达摩院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高级顾问。研究领域是信息检索与推荐、网络学习、计算社会学,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情境下的数据科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行业合作者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等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AAAI、SIGIR、PANS、ACL、JASIST、EMNLP等多学科的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拥有专利8项,开发的算法被广泛用于电子商务平台和搜索引擎。




        第二讲   步一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

        2020/08/06(周四)19:00-21:00

        词描述性推断之相关与回归:什么因素会影响科学合作?



    [研究方法] 相关与回归
    [研究问题与发现] 本文通过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信息检索领域的文献数据,探究了多种可能影响科学合作的因素。通过相关、回归等描述性推断方法,本文发现:相同的研究领域、相同的性别和作者科学合作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作者与其合作者的合作者之间有明显建立合作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在合著网络上使用回归模型,同时考虑了合作者的自身属性、同质性、合著网络的传递性和偏好连接性等特性。研究显示,同时考虑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和系统地理解科学合作。

    [论文出处] Zhang, C., Bu, Y., Ding, Y., & Xu, J. (2018).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Homophily, transitivity, and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9(1), 72-86.


    步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员。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博士专业。从事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评价相关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科学合作的时序特征、引文影响力评估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等。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Informetrics等SSC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三讲   党建伟

        

        同济大学副教授

        2020/08/10(周一)19:00-21:00

        因果推断之工具变量: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条款有哪些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 工具变量
    [研究问题与发现]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专利权持有者需要声明其持有的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条款。许可条款的设定既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获利战略,也受到专利的技术价值、权利范围及其在减少知识产权风险的期权价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可条款的多个维度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使用专利层面的工具变量,对许可条款的维度进行解耦,区分了影响许可费率设定和反授权条款的影响因素。基于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化组织的许可披露数据,论文发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更多影响的是反授权条款,而不是许可费率。论文为标准化过程中知识产权许可条款的制定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证据。
    [论文出处] Dong Huo, Jianwei Dang & Kazuyuki Motohashi (2020).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cense Policy for Declared 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in Technology Standard Setting. Accepted by AOM Annual Meeting 2020.

    党建伟,东京大学技术管理及战略学系博士毕业,现任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市场及专利数据挖掘等。在Scientometr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其中关于中国专利质量的论文成为国际高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学术振兴机构、上海市科委软课题及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项研究项目。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会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日本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P)的客座研究员。




        第四讲   史冬波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副研究员

        2020/08/13(周四)19:00-21:00

        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 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将从反事实框架出发定义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经济学与科学计量学的实证研究案例,比较计量经济学常用的四种方法:匹配、工具变量、双重差分与断点回归。特别地,本讲座还讲简要介绍如何使用R语言来实现因果推断。
    [论文出处] 史冬波, 张子江. 人才计划与科学家职业流动[J]. 图书情报知识, 2020(2):42-50.

    史冬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别副研究员,上海市晨光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史冬波是一位关注创新相关议题的应用经济学家,研究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科学家的科研产出,初创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专利行为。他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他曾经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Belfer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也曾在上海市政府金融办公室、昆山市科技局挂职。史冬波还致力于多渠道传播与普及创新经济学最新研究发现,其实验室运营了微信公众号“熊彼特的厨房”,欢迎关注。




        第五讲  闫慧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2020/08/17(周一)19:00-21:00

        田野调查:手机素养会失灵吗? 



    [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研究问题与发现] 手机已成为目前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而在不同情境下,用户的手机素养是否会失灵吗?本研究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作为研究场景,探讨中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两种不同情境下存在的手机素养差异,以及在两种情境之间转换时其素养失衡状态调节行为及背后机理。核心研究发现如下:(1)工作任务情境对中学教师的手机操作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要求更高,对战略素养的要求更复杂;与日常娱乐情境相比,用户的手机操作素养和战略素养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信息素养差异不显著。(2)中学教师在面对新的需要和任务情境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素养失衡状态,所采取的调节行为划分为六类:相互探索、独立探索、尝试探索、寻求帮助、被动学习和放弃。其中独立探索、相互探索、尝试探索和寻求帮助属于主动调节行为;被动学习和放弃属于被动调节行为。另外,满足现状和停滞不前两种行为属于非调节行为。(3)用户的素养失衡调节行为主要受到情感特征、知识水平、社会支持三个因素的影响。
    [论文出处] 韩蕾倩, 闫慧. 不同情境下手机素养失衡及调节行为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已录用).

    闫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兴趣为数字化贫困、社群信息学、信息行为等。近年来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数字不平等、数字贫困主题的论文多篇。



        第六讲  孙永强   

        

        武汉大学教授

        2020/08/20(周四)19:00-21:00

        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信息差异会影响人的信息采纳决策吗?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问题与发现] 传统信息采纳模型解析了论证质量与信源信度对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然而其忽视了信息采纳决策过程中的偏差效应、耦合效应与信息依存效应。为弥补该缺陷,该项研究扩展了传统信息采纳模型,厘清了信息采纳过程中的有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有意识过程中的系统式过程与启发式过程,指出了有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之间以及系统式过程与启发式过程之间的关联关系与交互作用,引入搜索型与体验型信息的概念,剖析了不同信息类型情境下的信息采纳机制的差异。通过基于情境的问卷调查,我们设置了八种研究情境,要求被试在相应情境下模拟信息采纳决策过程,并填答调查问卷,之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搜索型信息,在经验型信息的采纳过程中偏差效应更显著;在搜索型信息的采纳过程中,耦合作用为负(即替代效应),在经验型信息的采纳过程中,耦合作用为正(即互补效应)。
    [论文出处] Sun, Y., Wang, N., Shen, X., & Zhang, X. (2019). Bias Effects, Synergistic Effects, and Information Contingency Effects: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 Extended 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 in Social Q&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0(12), 1368-1382.

    孙永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知识管理、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在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入选2019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担任Internet Research、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等期刊副主编。




        第七讲 吴江    


        武汉大学教授

        2020/08/24(周一)19:00-21:00

        社会网络计算:在线社区关系、科研主导力如何形成和演化?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
    [研究问题与发现] 在线医疗社区中的用户个体属性和网络结构属性对用户关系网络动态演化具有什么影响?研究一采用基于随机行动者模型的社会网络动态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对用户朋友关系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用户更倾向于与朋友的朋友建立朋友关系。
    在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主导力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二基于WOS上的论文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揭示了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主导网络的拓扑特征与多维邻近性机制。研究发现,地理距离会阻碍科研主导力的扩散;认知背景、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似性可以促进科研主导关系的形成。

    [论文出处]
    吴江, 李姗姗, 周露莎,等. 基于随机行动者模型的在线医疗社区用户关系网络动态演化研究[J]. 情报学报, 2017, 36(2):213-220.;
    贺超城, 吴江, 魏子瑶,等. 科研合作中机构间科研主导力及邻近性机理——以中国生物医学领域为例[J].情报学报, 2020, 39(02):148-157.

    吴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曾在美国圣达菲研究所进行交流学习,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系进行访问研究。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计算、商务数据分析、网络信息计量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在《情报学报》《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Infomertrics、Scientometrics、JASIST、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社会网络计算基础理论与实践》和《社会网络的动态分析与仿真实验——理论与应用》2部学术专著。

                扫码进入讲座




  • 发布日期: 2020-08-10  浏览: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