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形而上”的思维游戏,而是依赖资源投入与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行为。从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等“设施硬件”到学术资助、生产、交流、评价等“制度软件”,学术基础设施是人类文明之火得以代代相传的薪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日深,学术社群及其基础设施正在经历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变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不必论,数字人文的浪潮也逐步将人文领域卷入其中。恍然间,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占领了高地:在通用性设施的层面,办公软件、线上会议、社交网络等嵌入了学术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而作为专门性设施,各类学术工具、数据库则成为现代学术生活难以或缺的物质依托。概言之,对现代学术场域的考察、对学术范式转型的讨论,已然无法回避“数字学术基础设施”这一关键命题。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为学术基础设施的变革和学术范式的转型添加了新的变量。《自然》杂志在2023年9月底发布了一项针对1600名研究人员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预测,AI工具在未来十年对在专业领域中将是“非常重要”或“必不可少”的。AI工具在通用性的论文撰写、语言翻译和专门性的数据处理、加速计算等各类场景中都颇受认可;而AI依赖背后可能引发的数据偏见、错误扩散和抄袭问题则是当前研究人员普遍的担忧1。这一调查又一次在我们耳畔轻语一句,“AI时代来啦”,警醒作用不言自明。然而客观来讲,这一工作实际上低估了AI对学术领域的冲击力。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驱动技术,AI对数字学术基础设施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常常是“嵌入”且“隐蔽”的。例如,当前在大型数据集的数据清洗、处理和分析阶段,AI的应用是通行之举,但对数据研究的批判性反思却很少从AI角度切入;诸多专题数据库的语料获取和处理同样逃不开自然语言处理,使用者则浑然不知;而在社交、会议、音视频等被用于学术研究工作的泛用平台或日常工具中,AI的介入程度更是逐步深化的。可以说,随着AI技术的日益普及(或谓“AI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新型平台和工具在涌现,现有的数字学术基础设施也或多或少出现了“AI化”迹象。因此,当我们探讨AI的影响或其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时,绝不能认为它们是遥远的呼声。不,脚下的土壤已然松动。 基于上述背景,本期“AI时代的数字学术基础设施”专题对AI时代的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展开了初步探讨,分别关注专题数据库、数字学术工具和科研文献数据集的一些变化及其发展方向。这些讨论无疑是探索性的,其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唤起对“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应当如何拥抱和利用AI”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笔者也呼吁,当前在人类学、传播学以及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掀起热烈讨论的“基础设施研究”(Infrastructure Studies)应当引起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重视,唯有构建起对数字学术基础设施深层次、批判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用新兴技术推动数字学术的长远发展。